

相思寄
相思欲寄从何寄,画个圈儿替。
——题记
(一)
苏欢颜临完今日的最后一张字帖,倚在案上兀自发了呆。
窗外,一片萧瑟肃杀,入秋了。
(二)
今日的活不多,不过三封书简。
乞巧节时,真是数夜挑灯写到手软。
(三)
第一封,是周家小姐给绸缎庄蒋少爷的。绸缎庄的少爷人长的好不算,做衣裳更是漂亮,周家小姐顶爱打扮,两人自是合适的。欢颜在信中,极尽奢华言辞,谈论绸缎与服饰。
第二封,是因张府公子看上了沈家的千金。听闻沈家千金不似人家闺阁女喜欢女红之流,独迷杯中之物,于是,第二封便是关于酒的。
第三封,是县令千金给县衙师爷的。原本应是欢颜回绝了的,可不知又如何回到了桌上,许是丫鬟重又收下的。苏欢颜着实叹了口气,不知该如何动笔。
(四)
苏家原先也算是书香门第,母亲早早过世,本来父女二人过得挺好。
有一年,苏欢颜得了怪病,幸亏一怪人来开了张怪方,欢颜虽未痊愈,但行动已如常人,苏家老爷,许是因了两场打击,早些年就没了。
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。虽没落了,但好歹有那么一份家底,初时不过时靠卖古物度日。后来苏欢颜帮衬闺中姐妹给如意郎君写情信,竟促成二人白首之约,之后自是一传十,十传百,而苏欢颜也开始此等营生。
(五)
苏欢颜做的虽是代人书信的行当,却有一套原则:
门不当户不对的不接。能成就婚姻,门当户对是必然的,门不当户不对将来必将酿怨怼,长远里想,于自己也无好处,还要被人指了说。
与官有关的不接。如今清官渐少,人在官场,必当耳闻目染,久之,也定是倚了权势的,民斗不过天,苏欢颜是个明白人,鸡蛋碰石头之流的事情,她是断不会做的。
可现在,偏生有一桩是沾了禁忌的,思量再三,欢颜换了衣裳出门。
(六)
“小姐既然能找到欢颜,必是知道我的规矩的。”欢颜将县令千金的书简放在桌上,“其实,还有一层,不是不帮,欢颜实不认识县衙师爷,不知他的喜好,不知该如何动笔。”
县令千金只说县令对师爷也是看在眼中,只是身为女方家长又是父母官不好先提,只能写信暗示,又因了欢颜在外的名声,这才托了书简过来。
(七)
县令千金给了苏欢颜半月时间准备,可欢颜不知如何准备。
师爷是文官,对《孙子兵法》之流定没兴趣,可除却《孙子兵法》,苏欢颜也不知师爷对何人诗词书画有兴趣。
(八)
苏欢颜遣丫鬟送了信,洒金小笺上几个瘦金体写了“呈县衙师爷骆平”字样。
半月的打探不过知晓师爷姓名生平云云。
(九)
骆师爷那迟迟没有答复,县令千金等的急,派了个小丫头来问。
苏欢颜笑笑,只说:“骆师爷若是个明白人,定然知晓;如若不明白,这门亲事还是算了。”
(十)
之后,县令千金的丫头来报喜说师爷何小姐最近处的很好,似乎佳期将近。
苏欢颜微笑,因了自己促呈佳偶原本是该高兴的,可居然有阵阵心痛。
骆平是那日去找县令千金方见着的,瘦瘦高高的,一脸书卷气,胡子刮的很干净,露处光洁的下巴,侧面看去,很有棱角。
是否因了自己投入感情,所以才先入为主,无法象从前那样超脱事外。
(十一)
县令千金的丫头又来找苏欢颜,说两人相处久了才发现个性不和,现下,千金已与府台公子定亲。还说好在发现的早不致酿成大错。之后,又是留下不少银两。
(十二)
马上便是元宵,苏欢颜抽空上街买花灯。
出了中门,却见自家门口早已等了一人:瘦瘦高高,一袭白衫,侧面看去,下巴光洁,棱角分明。正是骆平。
(十三)
丫鬟已不知跑去哪疯玩,苏欢颜只得自己泡了壶雨前龙井。
“骆先生今日来小女子这是为求书简?”苏欢颜边沏边问,“先生是师爷,自己的文采不是更甚于小女子?”
“在下,”骆平自怀中掏出一封书简,“是来送信的。”
“我?”信封上是几个小楷,写了苏欢颜的名。
骆平点头。
展开,却是一页白纸,中间两个大圈,圆满没有漏洞。
苏欢颜放下信纸,抬头:“我知道你会明白的。”
(十四)
圈儿词 (清·梁绍壬)
相思欲寄从何寄?画个圈儿替。
话在圈儿外,心在圈儿里。
我密密加圈,你须密密知侬意。
单圈儿是我,双圈儿是你;
整圈儿是团圆,破圈儿是别离。
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,把一路圈儿圈到底。